第二层的灯谜增加了难度,谜底由字变成了成语。
暮家的子女都是饱读诗书的,成语自然也不在话下,当然除了阿若。她全程都只在旁观、鼓掌,还有吃东西,是一个正确答案也没有贡献出来,当然他们也不需要就是了。
比赛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暮家的号码牌下己经挂了十八个灯笼了,猜错了两个,目前还是排名第一位的,排名第二位的只比他们家少了一个,第三位是十五个,第西位是十个,第五位是九个。现在看来,她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号码牌为二十五号的第二名了。
这么多灯笼挂在一起,璀璨夺目,视觉冲击很大,不断的吸引着游玩的人驻足观看。
最后一个谜语揭开之前,暮家兄妹也在讨论着接下来的策略。
“不管对不对,一定要先交上答案,别家也不一定能猜对的。”
“不错,如果都没有人猜对的话,我们家的灯笼还是最多的。”
“我们一定要答对,那个大灯笼一定是我们的。”暮小七无限期待的看着那个异常华丽的大灯笼。
“好啦,哥哥尽力就是了,但是我也不敢保证这最后一题一定猜对哦。”暮景涛摸着妹妹的头安慰她。
结果最后一个谜题她们竟然猜错了,更棘手的是第二名答对了,这样一来他们两家参赛者就要加赛一题了。
加赛题揭晓之前,店家宣布稍事休息一下。
暮家正在商量对策的时候,身边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暮家弟弟?”
一声呼唤引起了暮家众人的视线。
“张二公子?”
来人正是张家二公子张文瀚,暮家兄妹连忙站起身见礼。
张文瀚和暮景泽是同窗兼同僚,自然和他的弟弟们也都是认识的,更何况当初云萱出嫁,张文瀚也是去了的,此番遇上少不了要说几句话。
张文瀚了解到他们正在参加比赛,而且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当下决定留下来帮他们,“张某虽不才,但是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嘛。”
“张公子太谦虚了,有了你的加盟,我们的赢面翻倍了。”
暮家哥哥邀张公子坐下,张公子正好坐在云菡的对面,阿若去看云菡的脸色,果然见她没有刚才那么自在了。
阿若越看两人越觉得般配,只是还没有听说张家上门提亲的消息,不禁又让她觉得奇怪。
疑惑中,最后一个谜题出来了。
谜面是:年纪不太大,胡子一大把。外穿绿衣服,里面露金牙。
看到这个题,阿若的心里一喜,有了答案。再看其他人不出所料都是一副迷茫的神色。
阿若都要怀疑这店家休息这么久,是不是去打听他们都是什么身份了。这里游玩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哪里见过农作物在没上饭桌之前长什么样子?
没有时间抱怨老板的出题,大家纷纷说出心里的答案。
佛手?西瓜?豆角?黄瓜?甜瓜?……好像都不太对。
阿若正犹豫着要不要出这个‘风头’,旁边的张文瀚就笑着问道,“六小姐,你是不是想出答案了?”
“啊?”
“哎呀,六姐姐,这时候就别发呆了,赶紧猜呀。”
“六妹妹,你想的是什么?”暮景浩提着笔也在着急,他们想的这几个都不太像呀。
“额,我猜……是不是玉米?”
“玉米?玉米的确是金黄色的,对上了‘金牙’,不过这胡子和绿衣又是对应的什么呢?”暮景浩还有点不太确定。
“我觉得六小姐的答案最接近,暮家弟弟不妨写这个。”张文瀚却是不紧不慢的说道。
“好吧。”时间有限,经过张文瀚这一肯定,暮景浩也觉得玉米较为接近,至于这胡子和绿衣暂时不管了,也许别人也答不出呢。连忙写下答案,让家丁以最快的速度送了上去。
大家都有点紧张的等待着答案的揭晓,阿若的心里也忐忑的很,因为自从张公子和自己搭话之后,她感觉云菡看向自己的眼神就变了。
答案自然就是玉米,刚才排名第二的参赛者很遗憾没有答对。暮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哇,六姐姐你猜对了耶。”暮小七欢呼。
“六妹真行呀,终于猜对了一个,不过却是最重要的一个。”暮景涛也连连夸赞她。
“六小姐是怎么猜到的呢?”张文瀚好奇的问道。
“呵呵,其实去年我和祖母去乡下的时候见过玉米在地里的样子,和谜面描述的很像。你们要是见过,一定也会猜中的,我就是运气好一点。”
“哦,原来如此。但是见过也不一定就能猜对,还是六小姐聪明。”
“呵呵,哪里、哪里。”阿若观察到云菡的脸色更加的不好了,于是连忙转开了话题,“我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刚才三姐姐她们答的才叫好呢,二十多个题几乎全部答对了。”
“答对再多也没有六妹妹这最后一题答得好。”云菡微笑着谦虚道,但是看向阿若的眼神却不太妙。
“嘿嘿,怎么会呢,要是没有前面答对的那么多题,咱们还是赢不了。”
“六小姐说的对。”
张文瀚还在旁边帮她说话,是不是傻?
“太好了、太好了,大灯笼是我们的了。”暮小七不管她们在哪里纠结什么题不题,单纯的为了最后赢得的大灯笼欢呼着。
暮景涛将号码牌交给自己的贴身小厮,吩咐他去领取奖金和灯笼。又觉得时间还早,决定先去别处逛逛,顺便吃点东西。张文瀚说自己也没什么事,要和暮家兄妹一起逛逛,暮家哥哥自然不会拒绝。
阿若和云薇并肩,安静的走在最后面,打算离前面的人群远一点,她此时己经没有了观赏花灯的兴致了。
灯笼铺子对面的有一座酒楼,其二楼的一个包间里,颜雪瑶眼看着大灯笼被挂在了那个三十的号码牌下面,沮丧的说道,“好可惜呀,就差一点,店家出的什么题嘛。”
“二妹妹,你要是喜欢那个灯笼,不如让店家重新给你做一个?”颜家二少爷颜鸿晞在一旁建议道。
“哼,那有什么意思?不是赢来的我不要。”
“嗬,二妹妹的好胜心可真强呀。”
“哥哥~你今天怎么都不说话?”颜雪瑶不理会颜鸿晞的话,跑到窗户旁边,拉着颜鸿昭的袖子撒娇,“你要是开口,说不定我们就全都猜对了,那个灯笼就是我们的了。”
颜鸿昭收回看向窗外的视线,看了无理取闹的妹妹一眼,笑了笑,又看向窗外。
“大哥,”颜家二少爷颜鸿晞好奇的问道,“您之前在外行军打仗,见过的事物那么多,难道没有见过这地里的玉米吗?”
颜鸿昭转过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没有说话。颜鸿晞还想再说什么,就被颜家大小姐颜雪瑛拉住了袖子,止住了后面的话。
“大哥见多识广,自然是知道了,哪像二哥你呀,平日里只知道闷头读书,怎么也要多出去见识一番呀,以后总不能连玉米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吧。”
“对,妹妹说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我以后也要多出去见见世面才行了。”颜鸿晞被妹妹教训了,也不去纠结刚刚的谜题了,又见大哥望着窗外出神,只得无奈一笑。
“没想到还有人能答出这个谜题,不知道又是哪家的公子?”颜雪瑛看着三十号下面挂着的灯笼,好奇的问道。
“我看呀,顶多是一些寒门子弟,他们来自乡下,自然知道的农作物就多一些,运气好一点,就猜中了。”
颜雪瑶心里翻了翻白眼,就说不想和这两位一起出来吧,爹爹还非要他们一起。
暮家兄妹在酒楼里吃过了宵夜才准备回去,张文瀚也准备打道回府了。
阿若打着哈欠上了马车,刚坐稳又上来一个人,她以为是云薇,对方一抬头才发现是云菡。
“我和五妹妹换了一个车,”云菡取下帷帽笑着说道,“六妹妹不介意吧?”
“怎、怎么会呢,我欢迎还来不及呢。”
“那就好。”
马车缓缓走动起来,两人都没说话,沉默了好久,久到阿若快要睡着了,云菡却突然说话。
“六妹妹今天玩的开心吧?”
“恩,很开心。”
“那就好。”
云菡说了一句又继续沉默,阿若以为不会再说什么的时候,谁知她又吩咐车里的丫鬟,“你们先出去,我和六小姐要说些悄悄话。”
梅香和云菡的丫鬟明棋点头应是,依次退出去了。
阿若倒是不怎么紧张,毕竟在心理上,她比云菡大很多,不管云菡说出什么话,她都能抗住。
“这一年来六妹妹变了很多呀。”
“毕竟长大了嘛,不能再任性下去了。”
“妹妹说的对。”云菡认同的点点头,“你的确是懂事了很多。我还记得早几年林姨娘还在的时候,你总是和姐妹们置气。有一次你看见云蓉得了一个精美的荷包,也想要……”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上课的时候不小心把墨汁撒在了她的荷包上,害她哭了好久呢。”
“哦,那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回头要赔一个新的给她了。”
云菡没想到她这么大方的承认了错误, “是呀,因为那个时候妹妹还小嘛,有些道理不明白。”
阿若等着她后面的话。
“不明白有些东西,是不应该惦记的。”
阿若听到这话,显得十分镇定,和云菡对视着,并且云淡风轻的问道,“因为我是庶女?”
“是,”云菡也很干脆,“不管你想不想承认,这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争也没有用。如果不信命,非要争,就是头破血流的下场。”
阿若自嘲的笑了笑,“三姐,我就算想争,也要有那个本事才行呀。更何况我没想争什么的,只想简单的活着而己。”
“原来六妹妹什么都明白呀,是我赘言了,希望妹妹不要怪我。”
“怎么会呢,姐姐说这些也是为了我好。”
“妹妹果然是善解人意。”
说完这句话,一首到回到暮府,两人都没有再说过话。
阿若和云薇结伴走在回去的路上,云薇忍不住问她,“三姐姐突然说要和我换车,我也没办法,她和你说什么了?你没事吧?”
“没事,她就是问我那地里的玉米到底长什么样子。”
“原来是这样,没事就好。”云薇闻言松了一口气,看了一眼沉默的阿若,也不再说话。
阿若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里,过完了元宵节,日子又变得平常了。
老太太还是不放松对阿若的针线训练,阿若从最开始的无奈,到后来的接受,再到现在的享受,也是慢慢的喜欢上了做针线活。
说到针线活,就不得不说一下魏姨娘,她连着给阿若送了几次衣物之后,阿若觉得自己应该要有所表示。就把自己去年制作的桂花蜜给魏姨娘送了一瓶。
没想到魏姨娘亲自登门道谢。
“六小姐和含烟姐姐一样,就喜欢捣鼓这些吃食。”
“呵呵,是吗?”
魏姨娘笑着点点头,拿起阿若缝制了一半的荷包看了起来。
“嘿嘿,让姨娘见笑了,我的绣活不好。”
“可算是找着一个你和含烟姐姐不一样的地方了。”
“恩?什么不一样?”
“六小姐不知道,奴婢的绣技还是含烟姐教的呢。”
“啊?”阿若想到魏姨娘送她的衣物上绣的那些活灵活现的花,有点懵,“那我姨娘的绣技……”
“老太太当年可说了,是咱们府里这些丫鬟之中最好的。”魏姨娘脸上露出回忆的表情,“就是因为这个,老太太才把含烟姐派到大老爷身边伺候。”
“哦,原来是这样。”阿若含笑听着她回忆过往,自嘲道,“我却是没有继承姨娘这方面的半分天赋呀,怎么做都做不好。”
“奴婢也是没什么天分,都是后来含烟姐不停的教我,才叫我学得她的一些皮毛。六小姐这么聪明,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有所成就。”
“姨娘你太谦虚了。成就我是不敢想了,只要能过祖母那关,我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魏姨娘经常来找阿若,不是和她说往事,就是和她聊绣技,一来二去的,基本成了阿若绣技上的私教,有了魏姨娘的指导,阿若的绣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老太太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