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六月蝉鸣初起,“锦绣”总部顶层的会议室里,十七岁的许知夏握着激光笔的手微微发颤。投影幕布上,她设计的“元宇宙霓裳”系列在虚拟T台上流转,水墨云纹化作数据流缠绕在赛博朋克风格的服饰边缘。江柠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看着女儿额前碎发下专注的眼神,恍惚间想起自己十八岁在土坯房里改衣服的模样。
“我们将传统缂丝工艺转化为数字纹理,消费者可以通过VR设备定制属于自己的虚拟华服。”许知夏的声音清亮,却难掩紧张,“这不仅是服装,更是可穿戴的文化NFT。”话音刚落,台下炸开了锅。老设计师王工猛地站起来:“胡闹!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怎么能变成屏幕里的虚影?”
江柠按住要起身辩解的女儿,缓步走上讲台。她从包里取出一块泛黄的布料——那是1983年她用的第一块土布,边角还留着当年粗糙的针脚。“1983年,我把喇叭裤带到集市时,也被人骂成‘伤风败俗’。”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挂着的老照片,年轻时的自己正在缝纫机前专注打版,“但正是些些不被看好的尝试,才有了今天的‘锦绣’。”
散会后,许知夏躲进设计工作室,把自己反锁在试衣间。江柠隔着门轻声说:“当年你许叔叔为了改一台缝纫机,把手磨得全是血泡。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门缓缓打开,少女红着眼眶递出一本素描本,里面夹着她画的改良汉服设计图,每件衣服都标注着“传统工艺应用点”。
江柠带着女儿来到苏州镇湖的绣坊。白发苍苍的绣娘吴阿婆正在绣一幅《姑苏繁华图》,针尖起落间,丝线在绸缎上织出流动的光影。“来,丫头,试试这乱针绣。”吴阿婆把绣绷递给许知夏。少女笨拙的针法让丝线纠结成团,急得眼眶发红。“别急。”吴阿婆握住她的手,“就像做人,要耐得住性子。”
三个月后,“锦绣”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许知夏设计的“虚实共生”系列惊艳全场。模特们穿着融合了苏绣、云锦工艺的服装走上T台,当追光灯亮起,每件衣服的暗纹在AR设备下化作动态水墨。更震撼的是,观众席上的嘉宾用手机扫描座位二维码,就能在虚拟空间试穿同款服装,与历史名画中的人物“合影”。
庆功宴上,江柠举起酒杯走到女儿身边:“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学了十年古琴?”她指着宴会厅里悬挂的缂丝屏风,“传统不是枷锁,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就像古琴的七弦,要弹出新曲,得先懂得老调的韵味。”许知夏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用边角料做的香囊,绣着母亲创业初期最爱的山茶花。
深夜的办公室,江柠翻开女儿的设计笔记,扉页上写着:“妈妈教会我用未来的眼光看世界,而传统教会我如何脚踏实地。”窗外,黄浦江的游船划过璀璨灯火,她想起许砚舟常说的话: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古老的灵魂穿上新的衣裳。或许,属于许知夏的时代,正从这些带着温度的碰撞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