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第53章 :数字化转型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作者:
天鉴阁的武元
本章字数:
3364
更新时间:
2025-05-17

深秋的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锦绣"总部的玻璃幕墙,江柠站在32层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穿梭如织的车流,手里那份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计划书被空调风吹得簌簌作响。会议室里,老裁缝出身的生产主管老陈正涨红着脸拍桌子:"机器能懂什么叫韵味?我们当年做衣裳,一针一线都是活的!"

这己经是本月第三次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会。年轻的技术团队展示着虚拟试衣系统的雏形,屏幕里模特身着的高定礼服随着手势变换颜色和款式,可台下的老员工们却像看西洋镜般皱着眉头。江柠转身时,正撞见吴阿婆用苗绣帕子擦拭老花镜,嘴里喃喃:"这花花绿绿的光,看得人眼晕。"

散会后,江柠留老陈在办公室喝茶。紫砂壶里的普洱雾气氤氲,映着墙上挂着的老厂房照片。"陈叔,"她将茶盏推过去,"您还记得83年我们用土布改喇叭裤吗?那时候缝纫机都是脚踩的,可后来不也换成电动的了?"老陈闷声哼唧:"那能一样吗?现在搞的这些......"

深夜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许砚舟带着技术团队己经连续奋战了半个月,为的是攻克虚拟面料质感还原的难题。江柠推开实验室的门,正看见林雪举着块真丝绡对着灯光比划,屏幕上的虚拟面料却泛着塑料般的反光。"江姐,"林雪眼睛熬得通红,"算法调了无数次,可就是出不来真丝的光晕。"

江柠没有说话,转身从储物柜里取出个木盒。那是她珍藏的"百布集",里面夹着创业以来收集的各种面料样本。她抽出一块宋锦,月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暗纹上,泛起温润的光泽:"记得吴阿婆说过,传统织锦讲究'望之有光,抚之有棱',我们能不能从光线折射原理入手?"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老艺人们被请进来当"顾问",吴阿婆戴着顶绣满银饰的苗帽,用苗语和技术员比划着:"你们看这刺绣的亮片,要随着角度变光的!"韦阿公则把壮锦铺在操作台上,教他们分辨经纬线不同密度产生的纹理差异。许砚舟在白板上画满光学公式,旁边贴着手绘的传统纹样,科技与传统就这样奇妙地碰撞交融。

三个月后的新品发布会上,江柠亲自戴上VR眼镜演示。当她伸手"触摸"虚拟衣柜里的敦煌联名款长裙时,面料的褶皱随着动作自然垂落,金线刺绣在"阳光"下流转出真实的光泽。台下爆发出惊叹声,老陈摸着胡子喃喃:"还真有点意思......"

但真正的考验来自市场。江柠特意在旗舰店里设置了数字化体验区,却发现许多老顾客站在设备前犹豫不决。有位提着菜篮的阿姨皱着眉说:"试衣服不就是要穿在身上?对着机器比划算怎么回事?"江柠蹲下身帮她调整设备,轻声说:"阿姨,您试试选件旗袍,我带您'穿越'到民国的苏州河畔。"

当虚拟场景里的小桥流水、油纸伞与阿姨身上的虚拟旗袍融为一体时,老人脸上绽开了惊喜的笑容。这个画面被首播镜头捕捉下来,当晚就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体验区,有人甚至穿着汉服来"打卡",用虚拟试衣搭配出各种新奇造型。

然而,转型带来的阵痛也随之而来。部分代工厂因为无法适应数字化订单系统,出现交货延迟;老员工对新的生产流程不熟悉,导致初期次品率上升。江柠没有急于求成,她组织了"新老结对"计划,让年轻技术员教老裁缝操作设备,老艺人们则传授面料特性和工艺要点。

圣诞节前夕,"锦绣"推出了首个数字藏品系列。每款虚拟服装都对应着一件实体非遗作品,购买数字藏品的消费者,可以解锁传统工艺的制作视频。吴阿婆的苗绣数字礼服上线三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当她在手机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会发光的虚拟服饰时,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了泪水:"我这辈子,没想过老手艺还能这么好看。"

跨年钟声敲响时,江柠站在数据监控大屏前。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虚拟试衣系统的使用率突破百万,数字产品带动实体服装销量增长40%。许砚舟悄悄走到她身后,将一件羊绒披肩披在她肩上:"还记得我们在老厂房改缝纫机吗?现在看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江柠望着窗外的霓虹灯火,想起创业初期那个用土布改衣服的自己。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唯有将根深深扎进传统的土壤,同时勇敢拥抱变革,才能让"锦绣"的繁花永远盛放。远处传来烟花绽放的声响,她转身走向会议室——下一场关于智能工厂升级的讨论,即将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