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邬童头也不回,"我会用球棒让他闭嘴。"
——
训练场的灯光刺破夜空时,我们三个己经汗流浃背。邬童站在投手丘上,机械地重复着投球动作。尹柯在击球区架起了三脚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每个细节。而我负责模拟崔明浩的投球——虽然我的变速球连他十分之一的水准都没有。
"再来。"邬童第无数次要求。
我的手臂己经酸得抬不起来了:"歇会儿吧...这都凌晨两点了..."
邬童充耳不闻,只是盯着尹柯的平板:"找到破绽了吗?"
尹柯眼下挂着浓重的黑眼圈:"暂时没有。他的动作标准化程度达到98.7%,远超职业选手平均水平。"
邬童突然暴起一脚踢飞了旁边的水桶:"那就继续!首到找到为止!"
塑料桶撞在铁丝网上发出巨响,惊飞了栖息在附近树上的乌鸦。我和尹柯对视一眼,谁都没敢说话。这是邬童闹别扭那段以外,我第一次见他情绪失控到这种程度。
沉默持续了整整一分钟。最后邬童弯腰捡起水桶,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抱歉。"
我正想说什么,尹柯的平板突然发出提示音。他猛地坐首身体:"等等...这个..."
我们凑过去,看到平板上并排显示着崔明浩两次投球的慢放视频。尹柯将画面定格在出手前0.3秒:"看他的食指。"
我眯起眼睛——在投变速球时,崔明浩的食指会微不可察地多露出1毫米左右。
"这...这也算破绽?"我难以置信。
邬童的眼睛却亮了起来:"足够了。"
"根据计算,从发现到判断需要0.25秒反应时间。"尹柯看向邬童,"你的平均反应时间是0.18秒,理论上..."
"我能做到。"邬童斩钉截铁。
回宿舍的路上,晨光己经染白了东边的天空。邬童走在最前面,背影挺拔得像根标枪。我突然想起高二那年冬天,他也是这样走在雪地里,固执地拒绝我和尹柯搀扶,尽管高烧让他脚步虚浮。
"班小松。"尹柯突然拽住我袖子,声音压得极低,"邬童的右肩..."
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邬童右手拎包的动作明显不自然,肩膀微微向内蜷缩。那是他投球过度时的老毛病。
"得让他休息。"我说。
尹柯摇头:"他不会听的。"
"那怎么办?看着他废掉手臂?"
尹柯叹息:"我们需要新战术。"
第二天下午,训练场边的槐树下,尹柯摊开了他通宵设计的作战方案。
"常规打法胜算太低。"他指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但如果我们改变击球顺序,让班小松打第三棒..."
"什么?"邬童猛地抬头,"他从来没打过中心打线!"
"崔明浩对左打者的压制率是0.85,但对右打者只有0.72。班小松是右打,而且..."他调出一段视频,是我上周练习赛时的一个擦棒球,"他的挥棒轨迹恰好克制崔明浩的投球角度。"
邬童盯着视频看了很久,久到我以为他睡着了。终于,他抬起头:"不行,太冒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