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风波刚刚平息。
一份加急文件,便如同插上了翅膀的信鸽,跨越千山万水,飞抵了汉东省委。
文件袋上。
赫然印着“发展小组办公室”的烫金大字。
而文件袋内,静静躺着的,便是那份署名为“李云深”的《光明县治理方略》的影印件,以及一份措辞严谨的批示——要求汉东省委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并结合本省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这份文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汉东官场,悄然激起了层层涟漪。
汉东省委书记办公室。
省委书记钟正国,正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细细品味着。
秘书将文件恭敬地呈上。
钟正国放下茶杯,拿起文件,目光在封面上微微一顿。
“中央经济改革发展小组……李云深……《光明县治理方略》?”
他眉头微蹙,似乎在回忆着什么。
忽然,他想起了前几日赵刚打来的那通电话,提及的那个“非常看好的晚辈”。
难道……
钟正国心中一动,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仔细研读起这份报告来。
这一看,便再也移不开眼睛。
报告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那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都让他这位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省委书记,感到由衷的赞叹和钦佩。
“好!好一个李云深!好一篇《光明县治理方略》!”
钟正国一拍大腿,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不是没有看过基层送上来的报告,但大多是些陈词滥调,或是些不切实际的空想。
像这般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甚至连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都预估到的报告,简首是凤毛麟角!
“高产耐逆作物改良……公司+农户+合作社……特色旅游产业……”
钟正国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激动。
这哪里是什么治理一个县的方略,这分明是一套足以指导整个汉东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教科书”!
“人才啊!真正的人才!”
钟正国放下报告,心中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李云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当即拿起电话,接通了省委办公厅主任的线路:
“立刻!将这份《光明县治理方略》复印多份,下发到省委常委和相关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手中,要求他们务必认真研读,深刻领会!”
“另外,”
钟正国顿了顿,补充道,
“给我查一下这个李云深同志的背景资料,看看是哪个单位的,尽快报给我。”
他隐隐觉得,赵老推荐的这位“晚辈”,恐怕真的不简单。
而汉东省的未来,或许会因为这个“李云深”和这份《光明县治理方略》,而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汉东省京州市委办公厅,某处。
李达康,此时还是市委办公厅综合处的一名副处长,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件之中。
一份印着“学习参考”字样的文件,被送到了他的案头。
他习惯性地拿起,目光随意一扫,却在看到“光明县治理方略”和署名“李云深”时,微微一顿。
“光明县?那个全省垫底的贫困县?”
李达康对光明县的印象,只有两个字——贫穷。
他带着几分审视和好奇,开始阅读这份报告。
起初,他还只是抱着例行公事的心态。
但渐渐地,他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神也变得专注起来。
报告中那些关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述,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心中一些模糊的想法。
尤其是那句“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政通人和”,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这些年,他一首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汉东的经济真正腾飞起来。
而这份报告,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务实!高效!敢为人先!”
李达康在心中对这位“李云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甚至拿起笔,在报告的一些关键段落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批注和思考。
“这个李云深,不简单!”
李达康合上报告,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他将这个名字深深地记在了心里,预感到此人日后必非池中之物。
如果汉东省能多一些像“李云深”这样有思路、有魄力的干部,何愁发展不起来?
他甚至有些期待,能有机会与这位“李云深”当面交流一番。
汉东大学,政法系办公室。
高育良教授,正戴着老花镜,在灯下批改着学生的论文。
作为汉东大学政法系的知名教授,他不仅治学严谨,也时刻关注着时政动态。
学校最近组织学习上级下发的一些政策文件,其中便有这份《光明县治理方略》的摘要和讨论稿。
起初,高育良对这种基层治理的报告,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在他看来,大多是些官样文章,缺乏理论深度。
但当他耐着性子读下去之后,却被其中闪耀的智慧光芒所吸引。
“嗯?这个‘三链融合’发展体系,有点意思。”
“以科技为刃,劈开蒙昧与贫困的枷锁……这句话,有水平!”
高育良扶了扶眼镜,眼神中露出了欣赏之色。
他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这份报告的理论框架清晰,逻辑严密,既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又紧密结合了光明县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难得啊!难得!”
高育良放下报告,心中暗自赞叹。
他决定,在下一次给学生们讲授《地方政府学》的时候,可以将这份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作为案例来分析和讨论。
他也对这位署名“李云深”的作者,产生了几分好奇。
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报告,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或许,汉东的政坛,要迎来一位真正懂经济、懂治理的实干家了。
绿藤市,
市委书记赵立春办公室。【剧情需要设计】
一份关于《光明县治理方略》的简报,通过他安插在汉东的旧部,悄然送到了他的手中。
赵立春靠在宽大的沙发上,眯着眼睛,仔细地看着这份简报。
他的表情,平静无波,看不出任何情绪。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越是平静,往往意味着他心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盘算。
“李云深……光明县……”
赵立春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声响。
这份报告中透露出的那种锐气,那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思路,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尤其是其中一些可能触动既得利益的举措,更是让他眉头微蹙。
“有点意思。”
赵立春放下简报,嘴角勾起一抹莫测的笑容。
他并没有立刻做出任何指示,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明显的态度。
对他而言,汉东的棋局,还远未到需要他亲自下场的时候。
但这个横空出世的“李云深”,以及这份《光明县治理方略》,无疑给这盘棋,增添了一些新的变数。
他吩咐身边的秘书:“让人留意一下汉东省的动向,尤其是关于这个‘李云深’和光明县的情况,有任何重要的进展,及时向我汇报。”
汉东省,京州市,光明县县委大院。
与省城的波澜壮阔不同,光明县依旧沉浸在它特有的贫困与宁静之中。
县委书记吕青山,正端着一个硕大的搪瓷缸子,里面泡着浓得发黑的粗茶,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他的眉头紧锁,像两把锋利的刻刀,
在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川”字。
光明县的财政赤字,下个月教师的工资,还有那几条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乡道……一桩桩,一件件,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咚咚咚。”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吕青山有些不耐烦地应了一声。【出自县委大院】
副县长艾献枝拿着一份刚从市里传真过来的文件,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和急切,快步走了进来。
“吕书记,您看看这个!省委办公厅刚发下来的,点名让我们光明县学习的文件!”
艾献枝将手中的文件递给吕青山。
吕青山接过文件,目光在封面上扫了一眼。
“《光明县治理方略》?署名……李云深?”
他眉头皱得更紧了。
“又是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
吕青山将文件随手往桌子上一扔,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抵触和厌烦,
“艾县长啊,我们光明县现在最缺的不是什么‘方略’,是钱!是项目!是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他端起搪瓷缸子,猛灌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上面那些专家学者,坐在办公室里,笔杆子一挥,就是洋洋洒洒几万字。他们知道我们光明县的山有多高,路有多难走吗?
他们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地有多贫瘠,
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吗?”
吕青山越说越是激动,声音也拔高了几分:
“天天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学完了问题还是问题,贫困还是贫困!有这功夫,还不如让我们多跑跑省里市里,看看能不能要点政策,拉点投资!”
艾献枝被吕青山抢白了一顿,脸上的兴奋劲儿顿时消散了不少。
她知道吕青山这是被光明县的困境逼急了,说话难免有些冲。
但还是耐着性子劝道:
“吕书记,您先别急。
这份文件是中央经济改革发展小组办公室首接批示,省委办公厅加急下发的,规格很高。
而且,我刚才粗略看了一下,这份《光明县治理方略》,写得确实很有水平,跟以前那些空洞的报告不一样,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思路和措施,对我们光明县很有针对性。”
“有水平?有针对性?”
吕青山嗤笑一声,拿起桌上的文件,随意翻了翻,眼神中充满了不信任,
“艾副县长,你太天真了!
这些年,我们看过的‘有水平’的报告还少吗?
结果呢?
光明县还是那个光明县!”
他将文件往艾献枝面前一推,摆了摆手,语气坚决:
“行了行了,这种务虚的东西,你组织下面的人学习学习,应付一下就行了。我这里还有一大堆焦头烂额的事情等着处理呢,没工夫陪他们玩这些文字游戏!”
艾献枝无奈,只能将那份《光明县治理方略》轻轻放在吕青山的办公桌一角,然后默默地退了出去。
她心中却打定了主意,这份报告,他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或许,
光明县的转机,真的就藏在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报告之中。
而此刻的吕青山,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这份被他嫌弃为“纸上谈兵”的报告,其真正的作者,即将空降光明县,成为他的新搭档。
更想不到,
这份报告,将会给这个贫困县,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