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系统冰冷而机械的提示音消散,李承烽的意识回归现实。
他细细品味着刚刚获得的特殊奖励——
“民心所向(初级)”。
【民心所向(初级):被动技能。
当宿主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时,更容易获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其提出的利民政策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随着技能等级提升,效果增强,并可能解锁额外特性。】
这个技能的描述看似朴实无华,但李承烽深知其分量。
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光明县那样贫困落后、可能存在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和地方势力的地方,想要推行改革,最怕的就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项再好的政策,如果老百姓不认同、不配合,最终也只会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
而“民心所向”这个技能。
无疑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帮助他更快地打开局面,凝聚人心。
“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
李承烽默念着这句话,眼神愈发坚定。
这不仅仅是技能的触发条件,更是他此行的初心和行动准则。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仅仅是通过丁爷爷的间接转达,让陈岩石去“鼓励”了一下祁同伟,竟然就真的对祁同伟的命运轨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他避免了立刻向梁璐屈服的可能。
“这么快就开始改变了吗?”
李承烽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虽然仅仅是1%的进度。
但这意味着,他真的有机会,在悲剧发生之前,挽救那些本不该陨落的灵魂!
祁同伟,这个在《人民的名义》中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他的命运,似乎真的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出现了一丝转机。
这让李承烽对完成系统任务,对“改写汉东命运”,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动力。
他简单盘点了一下自己目前从系统中获得的“家底”:
身体素质全面优化:
这是他敢于前往艰苦地区,并且能够高强度工作的根本保障。
从一个略显文弱的书生,到现在精力充沛、体格强健,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让他充满了自信。
高产耐逆作物改良技术包:这是他为光明县准备的“见面礼”,也是他《光明策》中农业改革的核心依仗。
有了它,让光明县的百姓吃饱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特殊奖励:“民心所向(初级)”:
这是刚刚获得的,辅助他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推行政策的“软实力”。
除此之外,还有“前世记忆”这个最大的金手指,以及丁伟爷爷赠予的那份沉甸甸的“袍泽录”。
可以说,虽然尚未踏出京城,李承烽手中己经握了不少好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李承烽轻声自语。
这“东风”,便是那份以“李云深”之名递交上去的《光明策》,能否顺利通过评审,让他名正言顺地前往光明县。
他相信自己的报告,也相信那些真正有眼光、有担当的评审者。
…………
几天后,燕京文学院。
五月的风,己经带着初夏的温热,吹拂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梧桐树。
李承烽依旧如往常一样。
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着古典文学。
他的光明测仍然在评定当中,所以这些天李承烽并没有闲着,依旧来学里上课。
他那深入浅出的讲解,旁征博引的学识,以及温文尔雅的气质,早己让他成为文学院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师之一。
粉笔灰在晨光里打着旋儿,落在讲台边那摞《明光日报》上。
头条黑体字赫然印着——《论白话文的乡土性》。作者:李承烽。
教室后排突然炸开一声喊。
“教授,您又又又又又上报纸了。”
穿的确良衬衫的男生举着报纸窜起来,差点带翻邻座墨水瓶。
李承烽——指尖还夹着半截粉笔。
闻言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阳光透过老式玻璃窗,在他白衬衫肩头折出毛茸茸的光晕,衬得整个人像幅被岁月柔焦的老照片。
“不就是篇论文...”
他转身继续板书,瘦削的腕骨从袖口滑出来。
这倒不是李承烽吹嘘,而是这样的场面他经历的实在太多。
自从七岁穿越到这个世界开始,他就利用前世政法系教授积累的经验,时常发表一些文章看法。
全国闻名的“最年轻学士”也不能是浪得虚名。
“林老师。”
梳麻花辫的女生突然站起来,手里笔记本扉页密密麻麻全是批注,
“您文中说‘真正的母语都带着泥土腥气’...”
她突然卡壳,脸涨得通红,
“能...能给我签个名吗?”
“要写句什么?”他问。女生盯着他垂落的睫毛,鬼使神差道:
“写...写句能让我记一辈子的话。”
笔尖顿了顿,宣纸上洇开八个瘦金体:
“文脉即国脉,墨骨即风骨。”
班级里好一阵哗然。
有不少女生向这边投来倾慕,也有男生们敬佩的眼神紧紧注视着这个深受学生喜爱们的老师。
要说别人开口说这种话,学生们可能还有所怀疑,沽名钓誉。
可李承烽说出来,学生们却无比敬畏,因为有传言说,这位李老师要去最艰苦的贫困县支援。
忽然教室门被撞开。
戴红袖标的后勤主任喘着粗气:
“李教授!系主任让您赶紧去!南中海来人了,说什么文件需要您亲自的去阐述一下。”
他掏出发皱的通知单,
“从发展办公室里首接打来的。”
“我是一刻都不敢耽误。”
李承烽哦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了。
为了能充分地展现这份报告的魅力,他用的是同事李云深的名字提交的报告,办公室里自然找不到了。
不过程序也不麻烦,去解释一下就可以。
李承烽很自信,他的报告一定会被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