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一场意外的“合作”
(一) 咆哮的夜空
周五的夜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早,也更压抑。
傍晚时分,天空就毫无征兆地阴沉了下来。大片大片的、如同被墨汁浸染过的乌云,从西边的天际线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翻滚着、奔腾着,向着曹杨新村这片老旧的社区压了过来。
空气中那原本还算温和的夏风,也变得狂暴而潮湿,它卷起地上的尘土和落叶,在那些充满了年代感的红砖居民楼之间穿梭、呼啸,发出如同鬼魅般的、令人不安的呜咽声。
一场酝酿己久的强对流天气,即将来临。
此刻,范瑾和苏琳一起,正在他们白天刚刚拜访过的李建国师傅的家里,吃着一顿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情味的晚饭。
饭桌上,李师傅因为白天与范瑾下了一盘酣畅淋漓的围棋,心情极好,甚至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茅台酒,正兴致勃勃地和范瑾聊着当年在工厂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而在另一边,那个早己废弃的工人文化俱乐部里,范阳和顾嫚也正带领着他们的青年艺术家团队,为明天那场至关重要的“社区设计工坊”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在空旷破败的大厅里布置着画板,分发着黏土,调试着那套即将播放怀旧金曲的音响系统,整个团队都充满了即将用艺术去征服人心的、高昂的斗志。
两位主角都沉浸在自己为这场“人心争夺战”所做的最后准备之中,他们都丝毫没有预料到,一场来自于“天”的、真正的、无差别的考验,将很快就会降临到他们和这片脆弱的社区的头上。
夜晚七点半,窗外一道巨大的、撕裂天幕的闪电划过,紧接着是一声震耳欲聋的、沉闷的惊雷。豆大的雨点瞬间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倾盆而下,狠狠地砸在那些老旧的建筑和玻璃窗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令人心悸的巨响。
“下雨了!”李师傅家正在厨房里洗碗的王阿姨惊呼一声。
也就在她话音落下的那一瞬间,只听见“啪”的一声轻微但却致命的声响,从楼道里的电闸箱里传了出来。紧接着,整个房间,连同窗外那整个灯火通明的曹杨新村,都在同一时刻,瞬间陷入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死寂的、彻底的黑暗之中。
(二) 黑暗中的两种本能
大面积的、突发性的停电,对于一个电路系统己经老化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旧社区来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黑暗,更是巨大的混乱与潜在的危险。
“哎哟!怎么停电了呀!”“吓死我了!谁家有蜡烛啊?”“我的天!我老头子那台呼吸机停了!快!快来人啊!”一时间,楼道里、庭院中,响起了各种充满了惊慌的叫喊声和孩子被吓哭的哭声。
在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与混乱之中,范瑾与范阳,这两位身处危机中心的主角,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做出了他们最本能的、也最能代表他们核心性格的反应。
李师傅的家中一片漆黑。
“别慌!”范瑾的声音在黑暗中响了起来,冷静、沉稳,充满了能瞬间安抚人心的力量。他没有去试图寻找蜡烛,而是第一时间从口袋里拿出了他那个拥有独立电源的、最高级别的加密通讯手机。
他的大脑在瞬间就完成了对当前局势的分析:问题根源是整个社区的老旧电网因雷暴而短路瘫痪,核心需求是恢复供电并排除安全隐患,解决方案必须依靠外部专业力量介入。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拨通了他团队的总负责人刘建明的电话。
“刘律师,”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立刻联系国家电网上海分公司的应急抢修中心,动用我们家族与他们的战略合作关系。我需要在半小时之内,调派至少两辆大型的移动应急供电车和一支最有经验的抢修工程师团队,赶到曹杨新村。
同时,安娜,你立刻在网上给我寻找全上海最顶尖的、专门从事老旧小区电路改造的工程公司,告诉他们我以三倍的市价雇佣他们,让他们带着最好的设备和最充足的人手,在一个小时之内也赶到这里。
陈默,联系社区的警务室和物业,让他们立刻派人维护现场秩序,统计那些因为停电而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尤其是那些需要使用医疗设备的独居老人。”
“记住,”他最后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钱不是问题,时间和安全才是一切。”
他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以一个最高效的“资源调配者”的身份,构建起了一张足以应对这场危机的、专业的、强大的“安全网”。他要用最强大的“硬实力”,来为这座陷入黑暗的社区,重新带来“光明”。
而在另一边,那个同样陷入了一片漆黑的工人文化俱乐部里,范阳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他在最初一秒钟的错愕之后,听到的不是数据的分析和资源的调配,而是他身边那些青年艺术家和志愿者们那充满了恐惧的惊呼,和窗外社区居民们那充满了不安的叫喊。
他作为一个“引爆者”的、天生的、对“人心”的敏感,在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他知道,在光明到来之前,人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能驱散他们心中恐惧的“温暖”与“陪伴”。
他打开自己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将光照向了他那同样有些不知所措的团队。“所有人听着!”他的声音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感染力与凝聚力,“我们那个关于艺术的计划暂时停止!从现在起,我们有一个全新的、也是更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新计划,代号就叫——‘萤火虫’!”
“亚力,莎拉!”他迅速地分配着任务,“去把我们为了明天活动所准备的所有应急照明设备、手电筒、充电宝都拿出来!有多少拿多少!极客!去联系我们订了明天午餐的那家餐厅,告诉他们我用双倍的价钱买下他们后厨所有的食材!我要他们立刻开始为我们制作最简单的、但必须是热腾腾的饭菜和姜汤!”
“顾嫚!”他最后看向那个在黑暗中眼神依旧清亮的女人,“我需要你和你的‘青年艺术家军团’立刻行动起来!我们分成二十个小组,每两个人一组,带上手电筒,带上充电宝,等一下还要带上热饭和热汤。我们的任务不是去修理电灯,我们的任务是,在光明到来之前,我们自己先变成‘光’!”
“我们要挨家挨户地去敲响这个社区里每一扇需要帮助的门。我们要去安抚那些受惊的孩子,我们要去陪伴那些孤独的老人。我们要用我们自己那最微弱但却最真实的‘体温’,去温暖这个冰冷的、黑暗的夜晚!”
他没有去思考任何关于“成本”和“效率”的问题,他只是遵从了自己那最本能的、属于“人”的善良与热情。他要用最强大的“软实力”,来为这座陷入黑暗的社区,重新带来“温暖”。
(三) 光明与温暖的“合作”
于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混乱的周五夜晚,曹杨新村上演了,一幕极其奇特而又感人至深的景象。
晚上八点十五分,两辆巨大的、如同钢铁巨兽般的“国家电网应急供电车”,闪烁着黄色的警示灯,在暴雨中呼啸而至。
它们精准地停在了社区的两个主要变电站旁,车上跳下来了十几位穿着专业绝缘雨衣的、经验丰富的抢修工程师。他们在范瑾团队的远程协调之下,迅速地接通了备用线路,巨大的柴油发电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紧接着,社区主干道上的路灯,和几栋有特殊医疗需求家庭的楼道灯,率先亮了起来。那刺破黑暗的光明虽然还很微弱,但却像一剂强心针,瞬间就让整个社区那原本充满了恐慌的情绪安定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在社区那依旧漆黑的一栋栋居民楼里,一场由范阳所主导的“萤火虫”行动也正在全面地展开。上百名年轻的、充满了活力的艺术家和志愿者,两人一组,拿着手电筒,提着保温饭盒,像一群在黑暗中传递温暖的萤火虫,奔走在那些湿滑的、黑暗的楼道里。
“咚咚咚。王奶奶,您在家吗?我是小范的朋友,我们给您送了点热的姜汤和饭菜来,您开开门呀!”一个年轻的女孩正耐心地敲着一户独居老人的房门。
“李爷爷,别怕,别怕!只是跳闸了!外面有大车在修了!很快就来电了!来,这是手电筒,您先拿着……”另一个男孩则正在用自己那略显笨拙的身体,安抚着一个因为突然的黑暗而吓得不知所措的老人。
顾嫚也亲自带领着一个小组,冲上了一栋居民楼的六楼,因为她从社区网格员那里得知,住在这里的张阿姨有严重的心脏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当她撞开门用手电筒照亮那间漆黑的屋子时,她看到那位张阿姨正因为找不到药而急得满头大汗,脸色发白。顾嫚二话不说,立刻让同伴帮忙找到了药,并为老人倒上了热水。
他们这两支原本是竞争对手的团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竟然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天衣无缝的“合作”。
范瑾的团队像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野战部队”,他们从宏观上用最强大的“硬实力”,解决了整个社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带来了光明、安全与秩序。
而范阳的团队则像一支充满了爱心与耐心的“战地医疗队”,他们从微观上用最温暖的“软实力”,解决了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最迫切的“情感”问题,他们带来了陪伴、安慰与人心。
光明与温暖,理智与情感,秩序与关怀。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力量,在这个充满了混乱与黑暗的夜晚,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共同为这个脆弱的社区,撑起了一把足以抵御任何风雨的、巨大的、坚实的“保护伞”。
(西) 一种全新的可能
凌晨一点,风雨渐歇。在抢修工程师们长达数小时的不眠不休奋战之后,曹杨新村的居民楼里,灯光开始一栋接一栋地重新亮了起来。一场巨大的危机,终于过去了。
社区居委会的张主任和几位居民代表,披着雨衣,打着手电筒,在社区里巡视了一整夜。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们看到了范瑾是如何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就以一种令人敬畏的效率,调动了那些他们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的强大社会资源。他们也看到了范阳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孩子王”一样,带领着他那群善良可爱的年轻人,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给予了社区里每一个老人最及时的、最温暖的陪伴。
此刻,他们站在小区的中心广场上,看着眼前这恢复了光明与宁静的社区。他们看着最后一辆“国家电网”的应急供电车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缓缓驶离,也看着最后一个范阳的志愿者小组在确认了自己负责的楼道里所有老人都安然无恙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互相搀扶着离去。
张主任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充满了感慨与深思的表情。她转过头,对身边那位同样一夜未眠的、退休的李建国师傅说道:“老李啊,你说,这真是两个奇怪的好孩子啊。”
“是啊。”李师傅也由衷地感叹道,“一个有通天的本事,一个有一颗菩萨的心肠。”
“你说,”张主任看着远处那依旧灯火通明的、正在进行着抢修收尾工作的破旧的工人俱乐部,喃喃自语道,“那个小范老板,要给我们盖一个漂亮的、能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新家’。”她又想起了范瑾那个听起来有些玄乎的AI项目,“而那个大范老板则说,他要守护我们那比任何房子都更宝贵的‘脑子’和‘记忆’。”
她沉默了许久,然后忽然像是想通了什么一样,对李师傅和身边的几位居民代表说道:“你说,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在他们两个之间,选一个呢?”
“一个给我们一个温暖的现在,一个给我们一个安心的未来。他们俩加在一起,不才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最想要的,那个最完美的‘晚年’吗?”
她的话像一颗被投入静湖的石子,瞬间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的、甚至有些不合常理的想法,在所有人的心中开始悄然萌芽。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这场意外的“合作”之后,终于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