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了,合租房的客厅灯光还亮着。林泽和苏瑾刚从外面各自归来,客厅里弥漫着方便面的香气,厨房小窗透进朦胧的橙黄灯光,照在陈妍堆得高高的作业本上。
屋外有人拖着箱子上楼,楼梯间响起电瓶车的微鸣,整座楼仿佛都在诉说着年轻人的疲惫和不甘。
“今天投了多少简历?”陈妍头都没抬,轻描淡写地问。
“十八家,”林泽扯了扯嘴角,“比你昨天还多两家。”
“唉,卷不过东海人,咱只能卷数量。”
阿琛正从阳台收衣服,哼着不着调的流行歌。苏瑾用钥匙转开卧室门,行李还分着没理,都累,谁也不想多说。生活渐渐露出皮肉一样粗糙的纹理——当梦想和现实碰撞,总要有人暂时低头。
这时,门铃“叮咚”响了一下,是房东李老师来了。
“都在家呢?来,给你们带了点蒸包子,别老吃泡面伤胃。”
李老师年近六十,手里拎着布袋,里头装着刚出锅的包子和一点家乡的腌萝卜。她把饭菜一一分好,看着桌上一群年轻人各怀心事,眼里却满是怜惜。
“你们投简历,跑面试,节省着租房吃饭,老师都懂。现在的日子难,东海哪年容易过?你们还年轻,不怕吃苦,也别让苦把心磨硬。”
她又唠叨:“我年轻时乡下调进东海教书,谁理我?那阵儿睡教室、熬夜批作业,熬着熬着就过去了。你们不容易,就要把日子过得有点烟火,大城市再大,一间房能有人等你回就不算太坏。”
厨房里水壶“咕咚咕咚”响,苏瑾有点鼻酸,低头夹起包子和萝卜——那种久违的家常味道让人回忆起老家的厨房、母亲的背影。房间里气氛终于缓和下来,几个人围在桌边聊今天的大事。
阿琛突然跟李老师说:“要不您再便宜点房租呗,这仨都没正经收入。”
李老师笑着摇摇头,“便宜难听,穷是暂时的。都记着啊,现在最该舍得的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找不到工作怕啥?先别怕,早晚有属于你们的地方。”
林泽忽然觉得,这间经济拮据的合租房没出息,却有着难以替代的人情味。他想说点感谢的话,却又觉得所有感谢都太轻。
“今晚别熬夜刷题了,”李老师走出门时嘱咐,“年纪轻别老想着人生容易才过得快。人越长大,才发现哪有什么容易,谁都咬着牙走下来的。”
门轻轻带上,屋里只剩下温热的灯光和熟悉而略苦的萝卜香。
林泽想,每个人最大的善良,就是在暗夜里照亮身边的陌生人一段路。大城市终究冷冰,但那一点细小的温情,足够让人借着继续往前走。
夜深了,小区彻底安静下来。陈妍抬头说:“老师说得对,再卷也别卷坏了自己。”
苏瑾说:“有时候,别人一句善意,都比我们给自己的打气管用。”
林泽点头,眼里某种柔软的光亮一闪而过。
是啊,孤独的城市极需要彼此的善待。不需要山盟海誓,只需要人间烟火和深夜里的一句温暖。
他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一刻:
——房东李老师的善意提醒,有时就是这座城市里不灭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