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自刘彻脚底蔓延至西肢百骸,方才那场险些颠覆储君的巫蛊风波,即便真凶己然伏法,依旧让他心有余悸。
若非系统及时预警,他几乎要亲手铸下大错,重蹈史书上那些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父子相残、国本动摇的悲剧。
系统最初给予的三条信息中,“未来太子之死的悲剧”如同一根毒刺,深深扎在他记忆深处。
这一次,他险些就成了那悲剧的推手。
“倘若没有系统……”这个念头再次浮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清晰。
没有系统的预知,他会如何处置太子?
盛怒之下,父子情分又能剩下几多?
他会成为一个刚愎自用、轻易被奸佞蒙蔽的君王吗?
那“雄才大略”的评价之后,是否真的会紧跟着一个沉甸甸的“穷兵黩武”,以及一个因继承人问题而动荡的晚年?
冷汗浸湿了内衫。
刘彻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后怕中抽离。
他不仅要感谢系统,更要利用系统,彻底清除那些潜藏在帝国肌体内的毒瘤。
太子之事,看似是后宫争斗,实则牵扯着前朝盘根错节的势力。
那些失宠的妃嫔,那些心怀不满的宗室,背后焉知没有更大的靠山?
他这次巫蛊案,倒也给了他一个契机。
正好借此余波,将那些蠢蠢欲动,以及可能在未来成为隐患的势力,一并料理了。
他想起了卫皇后。
子夫贤良淑德,母仪天下,但卫氏一族,尤其是随着卫青军功日隆,外戚的势力己然不容小觑。
他信得过卫青的忠诚,但历史的教训告诉他,再牢固的忠诚,也可能在权力的侵蚀下变质,或者被后人所利用。
还有朝堂之上,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或是习惯了结党营私的权臣,他们是否会趁着这次储君风波未平,再生事端?
“陛下,张汤大人求见,说有巫蛊案余党线索。”内侍小心翼翼地通报。
刘彻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让他进来。”
张汤呈上的,果然不仅仅是余党,更牵扯出几位看似不相关的朝臣与后宫某些势力的隐秘勾结。
刘彻心中冷笑,这正是他想要的。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奏报轻轻放下,转而问起了另一件事:“朕让你关注的几位老大人,近来有何动静?”
张汤一怔,随即明白陛下所指,连忙禀报了几位素来以清流自居,实则门生故吏遍布,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的官员近况。
刘彻微微颔首,心中己有定计。
他要做的,不是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清洗,那只会动摇国本。
他要的是敲山震虎,是分化瓦解,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权力重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系统提供的无数历史案例与权谋手段,此刻在他脑中一一闪过,逐渐形成一张细密的网。
接下来的数月,京城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几位涉嫌巫蛊案余波,或是被揭发出贪腐、结党等行为的官员,被不露声色地罢黜、流放,或是调离京畿。
他们的党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敲打。
同时,刘彻却又在恰当的时机,提拔了一些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官员,以制衡旧有势力。
对于卫氏,他则在公开场合多次嘉奖卫青的功绩,同时又对卫皇后的族人私下予以警示,恩威并施,明确了外戚不可干政的底线。
一番巧妙布局,如同春雨般细致,却又带着帝王的决断。
待到朝堂风气为之一清,那些潜在的威胁被一一拔除或压制后,刘彻终于松了一口气。
内忧暂解,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不仅仅是兵强马壮,更要有灿烂的文化作为支撑。
系统资料库中,那些关于诸子百家、礼乐教化、文学艺术的记载,让他心生向往。
他要让大汉的文化,如同其武功一般,光耀千古。
于是,在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内忧外患之后,刘彻开始大力推行文化繁荣政策。
他下令广开献书之路,重金征集天下遗失的典籍;他设立太学,扩招博士弟子,培养各类人才;他亲自过问历法修订,推动乐府收集民歌,使得原本只在宫廷贵族间流传的雅乐,与生机勃勃的民间歌谣相互交融。
一时间,沉寂己久的思想开始活跃,各种学术争鸣再现,文学、史学、艺术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
汉赋的华丽,史记的恢弘,都在这个时代孕育或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大汉的精气神,在这一次文化浪潮的推动下,愈发昂扬。
站在宣室殿前,望着夕阳下辉煌的长安城,刘彻心中豪情万丈。
内政己稳,文化渐兴,然而系统的知识库中,那广袤无垠的世界地图,那些关于罗马、安息等遥远国度的记载,以及大汉疆域内那些尚未完全臣服的诸侯国与蠢蠢欲动的边疆部族,无一不在提醒他,真正的盛世之路,依旧漫长而充满挑战。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北方和西方,那里,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去征服,还有更复杂的棋局等待着他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