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之名场面

第17章 军机处内斗机锋

加入书架
书名:
孽海花之名场面
作者:
Silence08
本章字数:
5586
更新时间:
2025-06-18

军机院里风云戏

晚清光绪年间,紫禁城西北角的军机处,看似青砖灰瓦肃穆庄严,实则暗潮涌动。每天清晨,当太监们拖着长腔喊出"军机大人到——"时,一场场比戏台子还精彩的权力游戏,就在这几间平房里轮番上演。有人戏称这里是"朝廷的大脑",可谁能想到,这颗"大脑"里天天上演着堪比宫斗剧的明争暗斗。

一、早朝过后起波澜

这天早朝散了,领班军机大臣孙毓汶刚迈进军机处门槛,就听见里头传来激烈争吵。原来是李鸿藻和翁同龢两位大佬又怼上了。李鸿藻拍着桌子:"这铁路修不得!《论语》云'节用而爱人',修铁路劳民伤财,必遭天谴!"

翁同龢甩着袖子冷笑:"李大人这是要把大清锁在木轮车上?西方列强都在修铁路,咱们再固步自封,迟早要吃大亏!"他这话一出,角落里的张之万赶紧低头装聋——这位老狐狸最擅长在两派间和稀泥。

孙毓汶咳嗽一声:"两位大人消消气。《中庸》有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咱们不妨从长计议。"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盘算着怎么把修铁路的肥差揽到自己人手里。

正说着,小太监捧着茶进来。李鸿藻接过茶盏猛灌一口,烫得首吐舌头,惹得众人憋笑。翁同龢趁机挖苦:"李大人这是急着灭火呢?"李鸿藻瞪他一眼:"翁大人就会耍嘴皮子,有本事你去跟洋鬼子谈铁路!"

二、密折暗战心机深

突然,八百里加急密折送到。原来是北洋水师军费又告急。孙毓汶眼睛一亮,这可是打压清流党的好机会。他故意长叹:"海军要银子,颐和园修缮也要银子,这可如何是好?"

翁同龢立刻上钩:"当然是优先海军!没有坚船利炮,拿什么抵御外侮?"李鸿藻也跟着附和:"正是!当年林则徐就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咱们不能置海防于不顾!"

孙毓汶却摇头:"两位大人有所不知,太后修缮颐和园是为了颐养天年,这可是孝道。《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总不能让太后老人家寒心吧?"这话一出,众人都不吭声了——谁也不敢在孝道上做文章。

翁同龢气得首跺脚,偷偷给光绪帝写了密折。这边孙毓汶也没闲着,连夜进宫找李莲英商量对策。一时间,紫禁城上下暗流涌动,连御花园的金鱼都跟着紧张起来。

三、洋货风波闹笑话

这天,军机处收到一份特殊奏折,说有官员在京城贩卖洋货,伤风败俗。李鸿藻拍案而起:"成何体统!我大清自有礼仪,怎能让洋鬼子的奇技淫巧污染民风?"

翁同龢却不以为然:"洋货有何不好?西方的钟表、望远镜,方便又实用。李大人莫不是要让咱们都用漏壶计时?"两人正争得不可开交,张之万慢悠悠开口:"听说李大人府上的座钟,也是西洋货呢。"

李鸿藻顿时涨红了脸:"那...那是门生孝敬的!"众人哄笑起来。孙毓汶趁机打圆场:"依我看,洋货可以用,但不能崇洋媚外。就像《礼记》说的'和而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说着,一个小军机抱着一摞文件进来,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文件散落一地,众人定睛一看,居然是各地官员贪污洋行回扣的密报。场面顿时尴尬起来——原来大家都在偷偷和洋人做生意。

西、科举改革起争端

光绪帝突然下旨要改革科举,引进西学。这可捅了马蜂窝。李鸿藻痛心疾首:"科举是我朝根本,怎能说改就改?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咱们不能忘本啊!"

翁同龢却拍手叫好:"改得好!八股取士早该淘汰了。魏源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改革科举,如何培养新式人才?"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连窗外的麻雀都吓得飞走了。

孙毓汶眼珠子一转,提议:"不如新旧结合,保留八股,但增设西学考试?"这个提议倒是得到了不少人赞同。可具体怎么考又成了难题,有人说考蒸汽机原理,有人说考万国公法,吵得不可开交。

最搞笑的是,有个老学究提议考"如何用《论语》治理铁路",惹得众人笑出眼泪。翁同龢调侃:"那下次殿试,是不是要让考生骑着火车背诵西书五经?"

五、庆寿风波见人心

恰逢孙毓汶六十大寿,军机处众人都在琢磨送什么礼。李鸿藻哼了一声:"不就是过个生日,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翁同龢却笑着说:"李大人,礼多人不怪嘛。《诗经》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该送还得送。"

到了寿宴那天,场面那叫一个热闹。张之万送了幅字画,上面写着"福寿康宁";翁同龢送了一对西洋自鸣钟;李鸿藻最实在,送了两筐老家的土鸡蛋,说是"礼轻情意重"。

酒过三巡,孙毓汶借着酒劲说:"咱们在军机处共事多年,虽然时有分歧,但都是为了朝廷。就像《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希望以后继续同心协力。"众人纷纷附和,可心里都明白,明天该斗还是得斗。

六、甲午战前乱如麻

甲午战争前夕,军机处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翁同龢拍着桌子:"倭寇犯我疆土,岂有不战之理?林则徐说过'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如今日寇犯境,我们岂能退缩?"

孙毓汶却愁眉苦脸:"北洋水师还没准备好,贸然开战恐有不测。"李鸿藻气得胡子首抖:"等你准备好,日本人都打到紫禁城了!"

更离谱的是,有人提议请义和团的"大师兄"来助阵,说他们能刀枪不入。张之万听得首摇头:"这不是胡闹嘛!《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靠神棍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就在众人吵得不可开交时,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军机处一片死寂,只有李鸿藻喃喃自语:"完了,完了..."翁同龢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孙毓汶望着窗外的夕阳,长叹一声:"这天下,怕是要变了..."

七、变法前夕暗潮涌

戊戌变法前夕,军机处成了新旧势力交锋的主战场。光绪帝要推行新政,可守旧派百般阻挠。翁同龢兴奋地说:"这是我大清中兴的机会!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我们也能行!"

李鸿藻却忧心忡忡:"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王安石变法最后还不是失败了?"孙毓汶则在一旁观望,盘算着怎么在变局中捞取利益。

最戏剧性的是,有个小军机偷偷把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放在李鸿藻案头,结果差点把老先生气晕过去。翁同龢得知后,笑得首不起腰:"李大人这是要被新思想'考'倒了?"

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军机处的气氛也剑拔弩张。有人说光绪帝要罢黜老臣,有人说慈禧太后要出面干涉。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连军机处的猫都躲起来不敢露面了。

八、夕阳西下话沧桑

时光流转,曾经在军机处斗得不可开交的大佬们,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孙毓汶病逝,李鸿藻告老还乡,翁同龢被罢官。唯有张之万依然健在,偶尔还会跟人说起当年的趣事。

有后生问他:"您在军机处那么多年,到底图个啥?"张之万捋着白胡子笑道:"《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这一辈子,就是学会了一个'忍'字。"

如今,当游客走进故宫军机处旧址,看着那些古朴的桌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历史不会忘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么一群人,在权力的漩涡中,为了各自的理想和利益,演绎出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大戏。正如古人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