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霓虹在玻璃窗上晕成模糊的光斑,姜绾蜷在折叠椅里,膝盖上摊着磨破边角的账本。台灯昏黄的光晕下,阿拉伯数字在纸页上跳跃——开业二十三天,日均流水从最初的八百飙升到六千七,微信粉丝群己经突破三千人。她捏了捏发酸的后颈,想起今早批发商惊讶的表情:"姜老板,您订的香料比连锁餐馆还多。"
钢笔尖在纸面沙沙作响。笔记本新翻开的一页,"未来规划"西个字写得遒劲有力。第一条赫然是:三个月内打造网红品牌。她咬着笔杆思索,窗外飘来隔壁烤冷面摊的吆喝声,突然想起陆沉舟那天狼狈逃走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
手机在腿上震动,是林疏桐发来的消息。这位商界新贵三天前突然空降摊位,西装革履地蹲在塑料凳上吃炒粉,临走时留下烫金名片:"想融资,随时找我。"此刻对话框里躺着一串数字,末尾还缀着个意味深长的笑脸:原始股,考虑一下?
姜绾删掉打好的回复,继续书写:半年内开设第一家实体门店。她想起白天考察的旺铺,转角的玻璃房自带旋转楼梯,正适合做透明厨房。如果把分子料理的低温设备搬进去,食客就能亲眼看见蔬菜在液氮中瞬间脆化的过程——就像外婆当年掀开蒸笼,让她看馒头白白胖胖地冒热气。
笔尖顿了顿,墨水滴在"一年内创立餐饮集团"的字迹上,晕开小小的深色花。这行字写得格外用力,纸背都透出凹痕。前世被困在陆家别墅时,她常在深夜刷美食纪录片,看着那些厨师在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后厨挥斥方遒。此刻笔记本最后一页,歪歪扭扭的简笔画里,金色的星星环绕着中式炒锅,最中间的米其林三星标志被红笔反复描摹,边缘起了毛边。
夜市打烊的广播响起时,姜绾正在擦拭搪瓷餐盘。月光穿过帆布顶棚的破洞洒进来,给操作台镀上层银边。最后一个打包盒封好时,她听见金属碰撞的轻响——摊位角落,深褐色木盒静静躺着,表面雕刻的缠枝莲纹还沾着露水。
木盒没有锁,掀开的瞬间,陈年宣纸的霉味混着陌生香料气息扑面而来。泛黄的手稿上,蝇头小楷记录着"宫廷秘制炒粉方":"米粉需用玉泉山泉水浸泡七时辰,佐以鹿筋熬制高汤,辅以二十八味贡料..."姜绾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些字迹与司砚留在便签上的笔锋如出一辙。
翻到最后一页,落款处只有一个"砚"字,力透纸背。她突然想起白天在工作室,司砚擦拭古董餐盘时专注的侧脸,想起他说"不想看到垃圾玷污厨艺"时眼底的偏执。夜风掀起她的围裙,木盒里掉出张纸条,上面画着简化版的配方流程图,关键步骤用红笔圈出,配着熟悉的潦草批注:蠢货,火候在这里要减十秒。
远处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姜绾追到巷口时,只看见尾灯在雨幕里划出红色的弧。她握紧手里的纸条,发现背面还有行小字:擂台赛,我要吃你输得心服口服。潮湿的空气里飘来若有若无的雪松味,混着炒粉的焦香,在秋夜里酿成说不出的滋味。
回到摊位,姜绾将秘方小心收好。笔记本上,未来规划的字迹旁,她又添了行小字:让中式美食站上世界巅峰。台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墙面,与记忆里蜷缩在陆家书房的少女重叠——但这一次,影子的轮廓里多了把锋利的主厨刀,和永不熄灭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