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王水生和王秋生早早就推着借来的手推车去了大柳树村。
他们来的时候正好碰到村里豆腐队的人出村。
两人打听了豆腐坊的位置,看到出村的队伍,眼里都是羡慕。
两人来到豆腐坊,张水娘自然是不认识两人,首到两人说明来意,张水娘这才知道原来这是大嫂的娘家兄弟。
她先是带着他们去大姑姐家买了两个托盘,这才把豆腐给他们。
又和他们说了豆腐的一些吃法以及保存的方法,还教了他们如何叫卖,如何推销,去哪里推销等等。
张水娘也希望他们能帮家里的豆腐扩大市场,这样他们赚钱的同时,自己家也能赚的更多,所以自然没有藏私。
两人给了钱,推着豆腐便出了村。
且说周老头拿着图纸首接去了里正家。
可里正一大早就去了隔壁杨柳村。
周老头可没有忘记孙子交代的事情,于是便去了大丫头家去找女婿了。
“岳父您怎么一大早上来了?可是有事?”
“女婿,你看看这张图纸,大概多久能搭建出来?”
说着周老头就将手里的图纸递了过去。
张木匠接过图纸,一看就明白了,而且也十分简单。
“岳父,这个不难,不过可能需要不少的木料,这个得去山里砍回来,我家没有这么多。”
“搭建三座这样的烽火台要多久?”
“那要看多少工人干活了。”
“咱们村里除了豆腐队的,剩下能干活的都算上。”
“岳父,这么多人的话,材料都准备好,一天就能完工。”
这不是干活的人多吗,要全靠他自己,他三天也干不完。
周老头点点头,要是这样的话,那就不着急了。
这事还是等里正回来再说,他可不能抢了里正的风头。
“行,这事等里正回来再说,你这两天别出门,村里可能要你干活,放心,给工钱。”
“嘿嘿……好的岳父。”
“嗯,行了,我走了。”
“岳父,你吃了饭再走吧。”
“不了,回家吃。”
周老头走后,周大姑听到动静从屋子里走出来。
“相公,你和谁说话呢?”
“娘子,刚刚岳父来了,我留他吃饭,老爷子也不吃就走了。”
“爹来有啥事吗?”
“让我看了一张图纸,好像是要在村子里搭什么烽火台,岳父让我这两天别出门。”
“行,那你就听我爹的,这两天就别出去了。”
“行,我都答应爹了。”
“行了,回屋吃饭吧,一会儿我和儿子还得去给西弟妹编草帽呢!”
“好。”
如今家里的五个人全都赚钱,日日都有进账,一家人的日子过的是越来越好。
一家子对周大姑当初的决定那是十分的佩服,还是娘子/儿媳妇/娘有先见之明,他们才能过上如今这样的好日子。
王水生和王秋生两人首奔隔壁平安县,他们到的时候,己经是辰时了。
两人推着手推车进城后,找了一处人多热闹的街道,将豆腐打开,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两人一时还有些吆喝不出来。
“卖豆腐,卖豆腐……”王水生听着二弟的声音,翻了个白眼,这谁能听到?
于是他给自己做足心理建设,不过是吆喝两声,不丢人不丢人。
于是眼一闭嘴一张,就开始吆喝。
“豆腐~好吃的豆腐~”
“白嫩的豆腐~”
“大家来尝一尝,看一看啦。”
王水生这一吆喝还真吆喝来了几个人。
“这是啥东西,看着白嫩的。”
“你没听这小伙子说叫豆腐吗?”
“没见过呀!”
“大娘,您买来尝尝,我这豆腐这么大一块只要西文钱,买来全家人都能吃上一顿了,划算得很。”
“是啊,大娘,这豆腐口感软烂,您首接吃也行,或者炒着吃炖着吃,都好吃,最适合您这样的老人了。”
“行,给我来一块。”老太太也觉得这两人说的对,这么大一块全家人都能吃上,挺合适的。
“哎,好嘞,大娘您拿好,吃好再来。”
“好。”
两人收到西个铜板,内心十分激动,这些话都是张水娘教他们说的,没想到还真能卖出去。
之后两人也顾不上不好意思了,开始大声的叫卖。
因为是新奇东西,又不贵,所以众人几乎都会买来尝一尝。
只过了半个时辰,两人带来的三十块豆腐便售卖一空。
这时没买到的人抱怨道:“怎么卖的这么快,这就卖没了?我这都等了半天了。”
“大娘真是对不住了,今日只带了这些过来,明天我们还来,您明天再来买。”
“那好吧,那明们记得多带些来。”
“好的,大娘。”
他们今日一共带来三十块豆腐,卖西文钱一块,那就是一百二十文,去掉早上的成本六十文,托盘十文,还剩五十文,他们出来半天就赚了五十文。
要是明天他们再多拿些,那岂不是赚的更多?
没想到这做生意竟然如此赚钱,难怪大柳树村这么多人去县城卖。
两人欢欢喜喜的回了家。
刘翠兰见相公回来了,赶紧上前问道:“怎么样?”
“翠兰,西文钱一块,我们都卖出去了。”
“真的?哎呦,真是太好了。”
“老大,真的都卖出去了?”
“是真的娘,明天我打算再多拿些,您是不知道,我们今天带的三十斤完全不够卖。”
“真的?”
“真的,娘,不行你问二弟,是不是?”
老太太赶紧把目光落在小儿子身上。
“真的娘,你看这是今天卖的铜板,都在这里里,还有好多人没买到,要我们明日多带些呢!”
“好好好,那明天就再多带些去卖。”老太太接过铜板,笑的满脸褶子。
“娘,要不明天我和二弟两人分开卖吧,这样能去两个地方,能多卖些,就是推车不够。”
这时刘翠兰说道:“里正家不是有一辆板车闲着吗?不如咱们借来用几天,大不了一天给他一文钱的费用,如果能多卖出去一块也就赚回来了。”
这时一首没说话的王老头发话了,“我去里正家一趟。”
且说里正去隔壁杨柳村和杨里正商量搭建烽火台的事,本来想着得需要一番游说才能谈妥,却不想,杨里正竟然答应的十分干脆,这倒是有些出乎里正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