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理还乱”这个“乱”字本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形体,其上部为“爪(手)”,下部为“又(手)”,中间是在?(hu4,绞绳器)上的乱丝,这就表示用双手理乱丝。②是战国诅楚文的形体,右边增加了“乙”,其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繁体字。⑤为简化字。
“乱”字的本义为“治理乱丝”,后来引申为“无秩序”,如《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又引申为“乱世”、“不太平”,如《韩非子·难一》:“法败则国乱。”也就是说:法律败坏了,国家也就乱了。请注意:按“乱”的本义,也可引申为“治”,所以《说文》说:“乱,治也。”如“乱臣”一词,既有贬义,也有褒义,如《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的所谓“乱臣”,也就是古代统治阶级称善于治国的能臣。又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西方。”所谓“乱西方”,即为治理西方。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小知
探索
乱的繁体字
繁体字“亂”是“乱”的传统写法,其结构演变与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下从字形解析、历史演变、使用场景三方面展开说明。
字形解析
“亂”属于会意字,由“爪”“糸”“乙”三部分构成。
“爪”(爫):象征手部动作,表示人为干预或整理。
“糸”(纟):代表丝线,暗含纠缠、复杂的状态。
“乙”:在古文字中可表音或表意,此处可能与“治理”相关。
三者结合传递“整理杂乱丝线”的本义,后引申为“混乱”或“治理”的双重含义。
历史演变
甲骨文与金文:早期字形以“手抓丝线”为主,强调“整理”动作。
小篆定型:秦代规范文字后,结构趋于稳定,“爪”“糸”“乙”组合明确。
简化过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将“亂”简化为“乱”,以“舌”替代原有部件,保留发音关联(“乱”与“亂”声母相同)。
使用场景
传统书写:书法作品、古籍印刷及港台地区日常用字中仍保留“亂”。
文化表达:成语如“亂世英雄”、诗词如《论语》“亂邦不居”等,均体现其引申含义。
辨析要点:需注意“亂”与“乿”(异体字)的区别,后者现代己极少使用。
掌握“亂”的写法与内涵,有助于理解汉字形义结合的造字逻辑,以及中华文化中“治乱辩证”的哲学思想。
小知
探索
乱,最初见于西周金文,像上下两只手持工具理顺乱丝。战国时还存在另一种异体,在左右两侧添加装饰性符号“口”作为异体字,之后便消失。前一种写法到战国时,左侧上方像一只手,中间像一个缠乱丝乱的架子,而后在右侧添加“乙”旁,此后正体一首这种结构,秦代出现一种复古异体,并未成为主流。古隶书异体繁多,有多种写法,但都是在左半部分有所改动,右边的“乙”一首没有变化,发展到楷书后简化,用左边舌和右边表示墙角的乚组合,表示在墙角摇唇鼓舌,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便有了现在的简体字“乱”。
乱是会意字,左侧上面“爪”表示手,下部是“又”也表示手,中部形似理发的工具,还套着一束丝。整体来看就是两只手梳理一堆乱丝,以便于纺织。故理丝是“乱”的本义。理丝的过程引申出“治“、”理”的含义,由于本义是“将乱丝理顺”,其中包含“杂乱”的含义,而后乱就出现了“动乱”、“不安全”等引申义。